留住“守岁”文化
除夕之夜,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时辰。中国人有守岁的风俗,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火守夜,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这叫守岁。它是我国历代相传的习俗。
守岁源于何时?《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国等地,由于受我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就连欧美和非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类似的习俗。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古人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
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年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过年守岁。。。
今年过节回不了家了:( 昨日38帖,清清发了N个回帖是回的两次。俺都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