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网

标题: “高价棉”农民咋还高兴不起来 [打印本页]

作者: 伊酷    时间: 2010-10-31 08:23
标题: “高价棉”农民咋还高兴不起来
听说今年新棉开秤后,棉花收购价格一路攀升,这样的棉花市场行情应该让广大棉农的脸笑开了花。然而,记者在农村采访,棉农们的反映却远没记者想像的那样高兴。早在今年5月,国内棉价就开始见涨,几个月来,棉价涨到了10年来的最高点。新棉开秤之后,棉花价格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飙升,今年第一批新棉的收购价就高于去年的最高价,这两天,棉价已经涨到每公斤12元左右。

    今年的棉花收购形势这么红火,按理说,农民应该赚得盆满钵满,乐得合不拢嘴了,而事实上,大部分农民反应平淡,一些农民认为这个价格不为高。理由是今年的农资价格涨得厉害,成本增加了不少,赚头没有想像的那么丰厚。也有人认为植棉用工大,种植规模小,利润有限。据市农委的同志介绍,近几年来,我市的棉花种植面积萎缩严重,从最高种植面积达到六七十万亩之多,到今年只剩下15万亩,曾经的棉花主产区堤东各镇成了大棚西瓜、大棚蔬菜的天下,再难见到大面积的棉田,如今的棉田主要分布在堤西各镇,而且很少有成片规模种植的。

    说起我市的植棉史,就不得不提到张謇。20世纪初,张謇从启东、海门动员3500多户农民,来我市匡围开荒,种植棉花,为其开办的大生纱厂提供原料。这群从南通过来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植棉技术,也让种植棉花成为我市农民的一项经济来源。计划经济年代,棉花的种植成了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当时,县里每年都对各个公社、大队层层下达种植棉花的目标任务,除了大田,还见缝插针,把边边角角都种上了棉花,粮棉的产量是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1979年,我市粮食亩产超千斤,皮棉总产超百万担,东台成了全国有名的植棉大县。而在全县棉花百万担的背景下,东台纺织厂应运而生。自此,纺织业在我市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之所以成为东台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产业,可以说,与我市丰厚的农业资源和曾经拥有的劳动力优势是密不可分的。

    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国家对棉花种植不再下达任务,各家各户可以自行决定种植结构,最初,在人多地少,家庭劳动力富余的时候,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相较于种植水稻利润丰厚,是家庭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一直被大规模种植,而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私营企业的兴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工厂,愿意费时费工种棉花的人渐渐少了,本地棉花的数量渐渐不能满足棉纺行业的需求,市内的纺织企业在使用本地棉花之余,更喜欢去新疆收购品质高,能生产出高支纱的优质棉花。

    现在,纺织业依然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来自市经信委的资料表明,目前全市仅定报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就有230多家(不含玩具企业),纺织业销售、税收依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3左右。但是在纺织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市的棉花种植却日渐萎缩,远远落后于纺织业发展的脚步,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棉花投入产出比例极不协调,影响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一亩棉花需要投入的成本包括机耕费50元、种子70多元、地膜40元、化肥120元、农药130元共计410元。一亩地需要投入的工时包括播种1天、锄地3天、施肥1.5天、喷农药8天、打顶整枝3天、摘花12天,共计28.5天工时。以亩产籽棉500斤为例,价格按正常较好年景的平均3元/斤计算,可以获得收入1500元,除去资金成本410元,等于28.5个工时获得1090元。也就是每个工时38元钱,这个价钱实在不高,只能抵上正常外出打工半天不到的收入。

    棉花种植效益低,使农民往往不愿意选择种植费工费时费钱的棉花,而同时,棉花还是所有大宗农作物在田生长期最长的,单从播种开始到采摘基本结束就要9个多月,再加上播前备耕、清田后拔秆等,几乎一年到头都有农活要干。不像水稻,从种到收前后不足5个月,时间跨度只有棉花的一半。在投工上,按照一个中等劳动力单位时间内可完成的工作量计算,种植一亩棉花需要投放工日几乎是种植水稻用工的4-5倍。这也使得许多打工的农民根本不可能利用空闲时间打理好棉田,更多的农民选择种植需要较少劳动力的水稻、黄豆等农作物。就拿种植水稻来说,现在的栽培技术早已省去了育秧、栽插等多道工序,到了收获季节,只要农户一个招呼,收割机随即开到田头,农户只管运稻回家,甚至能够在田头卖稻,数着钞票回家,既省力又不烦神。还能打工种田两不误。

    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用工量特别大,这也使得家庭难以承担规模化种植棉花的劳动量,而不形成规模种植,就难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一般来说,棉田劳作以人力为主,两个成年劳动力种植五六亩棉花,这一年就忙得脚不沾地了,特别是制钵育苗、起钵移栽、清沟挖墒、培土壅根等一些农活无法用机械来操作,必须要用人工来完成。而五六亩棉花田的纯收入在正常的年景不过七八千元钱,就算在今年这样的高价好形势下,也至多赚一万五左右,实在谈不上什么效益。这直接导致我市棉花主产区的堤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大批棉田被改茬成了菜地,取代棉花的主要是瓜果蔬菜等特经作物,特别棚栽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近十余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大批瓜菜产品源源不断供应上海及苏南市场。亩平纯收入3000—5000元的大棚种植,一个家庭动辄承包十几亩、几十亩,给堤东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自然就让昔日的棉花大户自动变身为蔬果大王。

    与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相比,对棉花生产的关注显得不及粮食。粮食安全国家有18亿亩的红线。为了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出台了包括良种补贴、田亩补贴等在内的多项优惠措施,而惠棉政策相形之下远逊于粮食。国家从2007年开始,对棉花主产区部分植棉面积实施良种补贴,直到2009年才实施了良种补贴全覆盖。

    目前,在我市种植棉花的农民,多为50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是中老年妇女,他们多数因为年龄偏大、身体不佳或缺少技术,无法进入工厂做工,转而承担田间劳作,种植棉花不过是农作物茬口更换的无奈之举,既谈不上精耕细作,也没有能力进行品种改良,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无法及时到位,产量一直上不去。再加上我市光照少、雨水多等自然气候的影响,棉花品质受限,可以说,我市的棉花种植与棉纺企业需求已经渐行渐远。而这日益萎缩的棉花产量,也给我市棉纺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据富腾集团旗下金秋棉业的棉花收购负责人许毅介绍,今年的棉花收购量比原计划要少得多。往年在本地可以收购6千多担,今年却只收了几百担。“企业一个月就要消耗1千多吨的棉花,目前收购的量根本不够做什么。”许毅言语中透露着无奈。不少纺织企业主大吐“苦水”,寄希望于新疆棉花“救市”,但形势也不容乐观。许毅说,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现在不收,后期收不到棉花,企业明年生产可能会出现问题。“以往每年12月至1月,国家都会对进口棉花进行定额分配,但今年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许毅一直关注着棉花市场行情,据他分析,过去美国每年有一半的棉花出口到我国,印度也会出口三分之一的棉花到我国,但现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各国都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有的国家更是严令禁止农产品出口,这就给棉花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往年是坐等棉花上门,现在四处高价求购棉花。”不少企业主表示。记者了解到,西北、东北地区是棉花的主产地,尤其新疆是棉花的主种植区,但由于今年部分地区受天灾影响,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高品质棉花更是难求。当前,我市大型棉纺企业依靠储备,尚能支撑,而且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去外地市场搏一搏。小棉纺厂、小轧花厂却是举步维艰,如果不尽可能多“吃”下本地棉花,或将面临停产困境。

    本地棉花种植面积在萎缩,产量在下降,棉纺企业的需求却在节节攀升,这无可避免的形成了供需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却不那么容易解决,虽说今年棉花价格高,但是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明年是个什么状况,农民们也不可能都选择改种棉花。  (赵小石 顾慧)
作者: 蓝昕    时间: 2010-10-31 09:06
本帖最后由 半月弯刀 于 2012-7-22 11:02 编辑

因为棉花涨价,棉质类的东西也随之高涨, 厂家,商家都有苦难言! 我催了好久的货 到现在还没到 郁闷到不行了!
作者: 钳子    时间: 2010-10-31 09:26
本帖最后由 半月弯刀 于 2012-11-29 08:12 编辑

呵呵,这个循环不被破坏,那么,新的隔冥就要来临了。
作者: aplum    时间: 2010-10-31 09:28
本帖最后由 半月弯刀 于 2012-11-29 08:12 编辑

买菜路过一下的
作者: moli    时间: 2010-10-31 09:31
猫咪不顺路买点棉花带回去囤起来么?看样子马上要大涨价啦!
作者: aplum    时间: 2010-10-31 10:41
猫咪不顺路买点棉花带回去囤起来么?看样子马上要大涨价啦!
moli 发表于 2010-10-31 09:31

好啊,茉莉姐姐借点本钱给猫咪好不好呀
作者: 月下舞蹈    时间: 2010-10-31 13:47
大家都来做囤客
作者: 艺源美业    时间: 2010-10-31 19:24
啥得涨了
作者: 守望幸福    时间: 2010-11-1 01:13
我要做农民!
作者: 爱英统青    时间: 2010-11-1 09:07
其实还是农民最苦
作者: 家住台城    时间: 2010-11-1 13:10
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作者: 风雨飘零    时间: 2010-11-1 13:59
还是农民苦啊,你看农资涨的这么厉害,农作物就没有涨多少,稻谷.1.1元~1.2元每斤,而大米现在卖到2.2元每斤。。。。。。




欢迎光临 东台网 (http://bbs.cn0515.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