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网
标题:
一位老园丁的关工情怀
[打印本页]
作者:
伊酷
时间:
2008-10-27 08:24
标题:
一位老园丁的关工情怀
弶溱路上,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人们会时常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7旬老人,蹬着自行车,往返于贾坝村与集镇之间,他就是共产党员、东台市南沈灶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文甲。自96年7月,从教40年的他退休后被镇党委任命为关工委副主任以来,倾尽心血,把余热献给乡村的孩子们,谱写了一首老园丁奉献新曲。
关注特困生的贴心人
担任关工委主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受任于党委调查全镇的孤儿和特困生的情况。
在那些日子里,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踏着自行车,走遍了全镇每所小学,走访了每个村组的每个特困生家庭,这些孤儿和特困生的家庭境况和学习成绩使这位老园丁的心揪得紧紧的,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扶持,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新文盲。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对这个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写成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激起千层浪。报告内容引起了镇党委书记的高度重视。于是,党委书记带着机关干部走进了孤儿特困生家庭和他们所在的学校,问寒问暖,制定规划。一项项帮扶措施纷纷出台,从党委书记到一般机关干部,从现职干部到离退休老同志纷纷与全镇23名孤儿和特困生挂钩结对帮扶,镇里开展了为孤儿特困生捐款活动,用募捐款项建立了扶贫助学基金。每逢新学期开学,镇党委书记和机关干部,个个带着捐款、书包文具走进这些孩子的家庭,为他们送上了一份社会的关爱,使这一部分学生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享受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陈文甲更是率先垂范,贾坝村四组的王均红近几年连遭意外工伤事故和病魔折磨。96年去北京打工,不慎从5楼摔下,摔断肋骨三根,后又患肝炎, 2001年外出打工,又突发心肌梗塞,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一条命。爱人陈亚萍又患妇科病、阑尾炎,先后三次手术。前后花去积蓄8万多元。 2005年9月,他的独生子王古诚不幸患病,经南京军区总医院检查,确诊为肾小球肾炎薄基底膜病变,住院治疗前后花去医疗费用8万多元。而且每年都要定期去南京检查治疗,费用昂贵。陈文甲不仅自己带头捐款100元,还热心为其四处奔走,八方呼吁,他跑中学,去小学,下村组,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王古成就读的南沈灶中学师生先后两次捐款7078.70元,南沈灶小学师生捐款2055元。家庭所在的贾坝村干群捐款5000元,这笔笔捐款犹如冬日的一股暖流,温暖了王古诚和家长的心,目前该生病情已有好转。
帮助特殊生的热心人
“如果不是陈爹鼎力相助,我的户口就不可能顺利解决,更不可能考取技校。”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原包灶中学毕业的刘桂林提起当年的事,至今还对陈老充满了感激之情。
2005年中考前夕,陈文甲忽然接到包灶中学校长的电话:中考报名时,学校发现刘桂林没有户口。陈爹十分清楚,没有户口,就不能报名参加中考,不参加中考就无法取得毕业文凭,更不可能升学。这可是关系到孩子前途的大事啊!原来该生是一个不是孤儿的孤儿。其母患精神病,长期流浪在外,从小就被寄养在亲友家中。小升初时,家中没钱缴费,入不了学,经陈爹与镇民政部门协调,民政给予她每学期200元的定额补助,学校减免学杂费和伙食费。如今中考报名在即,户口不解决怎么报名?搁下电话,陈文甲立即驱车前往十里外的包灶居委会,通过走访当地村干,得知她的父母离婚后,无人照管。刘桂林就被寄养在外地亲友家,人口普查时未报户口。要在短时间内补登户口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他将情况向镇党委书记作了汇报,党委书记立即打电话找市公安局领导,并落实派出所长具体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终于使她得以顺利参加了中考。并被东台技校录取。
类似刘桂林这样的特殊生,陈文甲还碰到不少。这些家庭和自身都很特殊的孩子是未成年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各方关爱。陈文甲就是辛勤浇灌这些特殊花朵的特殊园丁。贾坝村十组弱智儿童陈晓伟,到了入学年龄还未入学。原来是学校怕收了影响统考合格率,教师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考核实绩。陈文甲闻讯后,主动找到校长和任课老师协商,并制定帮助措施,小伟终于走进了学校大门,与同龄人一起快乐地学习。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
选好留守生的监护人
留守生是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后的特殊群体,近几年来,陈文甲 又把选好落实好留守生的监护人,保证家庭教育不落空,作为关工工作的重要内容。
他主动深入中学和小学,与校长们面对面接触沟通,建立了全镇留守生档案,共同磋商加强留守生教育的措施。经他牵头,学校积极配合,较好地落实了留守生的校内校外的监护人。96名小学留守儿童中,高年级的全部住宿在校,低年级的也落实了以直系亲属为主的监护人,并与学校和班主任签订了责任状。南沈灶中学的207名留守生落实由班主任为监护人,校长、班主任经常通过电话与家长保持联系,取得了家长的支持。
寒暑假是学校教育的脱档期,如何搞好家校假期教育的衔接?这是一个新课题。陈文甲在走访中发现晨光村每逢寒暑假,就联系打工家长,动员家长将孩子接到身边,让他们尽情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关爱,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较好地解决了家校教育的假期衔接。他立即总结并推广了晨光村的做法。往年假期那种“父母管不到,爷奶管不住”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了。
为调动家长这个第一监护人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陈文甲还从1999年开始,坚持每年年终在全镇开展了评比“教子有方户”活动,获得“教子有方户”的家长名单由镇党委负责人在冬训班上对全镇实况宣读,并发给荣誉证书。10多年来,全镇已评出“教子有方户”1405户。
十年关工,十年奉献,十年收获。他的辛勤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褒奖。他先后多次被盐城市、东台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优秀老年奉献爱心者”“老年爱心奉献者标兵”。(黄亚妹 徐良观)
作者:
我是东台人
时间:
2008-10-27 09:07
这些老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哦,向陈文甲老先生致敬~!
作者:
我是东台人
时间:
2008-10-27 09:22
原帖由
水上跳舞的天鹅
于 2008-10-27 09:21 发表
年轻一代的共产党员还有这么高的觉悟不?
年轻一代的党员也不赖,年轻党员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都是走在前面的~!
作者:
月塘诗侣
时间:
2008-11-1 21:49
LS说得有道理,上前的上前了,没上前的被踩在脚下或抛在脑后。
欢迎光临 东台网 (http://bbs.cn0515.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