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弶港老一辈赶海人、打鱼人的记忆里,其时的“八里风洼”,曾是海风裹盐花,芦荡野茫茫的“海角荒原”。 近年来,弶港镇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八里人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原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不断提升完善,环境整治、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城入镇……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一个产业富民、宜居安民、服务便民、文化惠民的新型农村标杆社区呼之欲出。 如今,走进“八里人家”,聆听“八里故事”,感受“八里容颜”,白墙黛瓦间的嬉笑连连,见证着居民的幸福与安康。 产业富民有张力 有产业就有张力,现在农民更多的想在家就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 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该镇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通过做大做强产业集聚村民进镇入区。甜叶菊作为该镇传统产业具有30多年的生产历史,2017年以加工甜叶菊为主的龙头企业浩瑞公司落户后,焕发了甜叶菊生产新机。通过配套,该镇及时创办了集甜叶菊优质育苗、示范种植、科技研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园,总面积达3200亩,示范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种植面积达1万亩。特别是产业园育苗、插苗、管理的用工量每天达150人,每年支付约540万元劳务工资。有了这块“磁铁石”,社区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不少在外打工的中年人纷纷回乡就业。除此之外,该镇还在社区周边规划建设500亩采摘园,建成千亩共青农场,成立劳务中介公司,畅通农民务工信息,做到用产业富民集聚人心。 宜居安民有引力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内核,也是吸引群众落户的主要载体。 2018年以来,该镇抢抓344国道贯通契机,在八里小街北、344国道南侧规划建设500户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大、品质高,多次受到省、市各级领导及专家好评。目前,“八里人家”采用“盐渎渔家”设计风格,主推160、190平方米经济适用户型,一期内部配套水、电、气外,还有公厕、停车场、篮球场、幸福小广场、污水处理站,到了晚上更是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一期66户正在装潢,二期44户正在施工,三期90户年内开工,总建户已有200户,年内入户100户。从湖南嫁到当地的孙三妹十分高兴,想不到好日子来得这么快,不但“八里人家”买了新房,还在甜叶菊产业园找到了工作,做到打工赚钱、照顾家庭两不误。 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八里人家”小区建设如火如荼,最根本的是始终尊重村民意愿,让村民参与决议决策。无论是选址还是外型设计,该镇通过选举业主代表参与讨论、全程监管,既加快了进度,也保证了质量,在群众中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服务便民有活力 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好日子”离不开便捷优质的服务。 该镇在原有公共服务资源基础上,更加注重商业功能的配套提升。在“八里人家”东侧,规划建设占地15亩的智慧商业区,形成购物、餐饮、休闲一体化服务格局。商业区南侧重点建成与黄海森林公园配套的农家乐,满足游客中低档消费需求。公共服务除整合两所幼儿园资源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外,正全力推进便民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礼堂、卫生室建设。同时,改造提升八里小街,修缮下水道、更新路灯、出新店牌店招,新建连接“八里人家”与甜叶菊产业园之间1200米“富民大道”,全面拆除花林路、一号路周边破旧建筑,打造江苏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文化惠民有魅力 挖掘传统文化并将其烙印在社区的每个角落,是留住乡愁的有效形式,让社区更有厚重感。 在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时,该镇更加注重内涵提升,以农耕文化留住乡愁、留住记忆。从居住区外貌上,体现“盐渎渔家”风格,白墙黛瓦、蓝色灯柱,让人联想到祖辈牧渔耕海、煮盐复垦的生活;从节点设计上,嵌入传统文化元素,先后收集100多件“老物件”,分别布设在小区角落、农耕文化园和幸福小广场,徜徉其中,眼前浮现出驴磨粮、牛耕田、人打米粉的劳动场景。“八里风洼”曾是东台县机关报《东台大众》诞生地,该镇将这一红色资源与兵工厂、后方医院等历史串连,构筑红色教育馆,展示曾经奋斗历程。同时,积极调动民间文艺爱好者积极性,组建八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队,并在抗疫防控、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宣传中演出100多场次,发挥了教育村民、纯化村风、美化村庄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