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6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0-9
- 最后登录
- 2013-4-4
-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853
- 精华
- 4
- 东论币
- 2212
- UID
- 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本帖最后由 半月弯刀 于 2012-11-29 09:06 编辑
由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主办、盐城新闻网承办、盐阜大众报等主流媒体支持的“中国电信.天翼杯”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盐城人物和最具影响力事件评选活动经过精心准备,12月15日正式拉开评选大幕。
据悉,来自全市各地区、各条工作战线的62个人物和67件事件获得最终的参评资格。这些人物和事件均由组织推荐、自荐和他荐,并经过层层甄选产生,权威性较强,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感动盐城30个人物、盐城最具影响力30件事件将从这些获得评选资格的人物和事件中诞生。我市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子纯(003),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克松(006),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广宏(011),北京残奥运会冠军汤红霞(012),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新曹镇司法所长杨正官(024),18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丈夫、不幸身患白血病早逝的东台镇村民周存英(032),带着瘫痪养母出嫁的弶港镇沿堤村女青年崔卫香(052),创办家庭“军史馆”老木匠崔广明(053 ),三仓镇新五村三峡移民覃敬明(058)等9人光荣进入“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盐城人物”最终参评,1982年东台嵇东村成为全国第一个文明村(931)、东台首开全省“十佳文明新事”评选先河(932)、东台实小情暖夕阳雏鹰助老(933)、首开农村道德评议先河(934)、东台“亲情每一天”情暖万家(935)、东台在全国周黄村成立苏北首家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的合作社(936)等6件事进入“改革开放30周年盐城最具影响力事件”最终参评。(括号内数字为投票代码)。
本次评选活动各投票途径已经开放,欢迎广大市民踊跃投票,您的一票将见证一个荣耀的诞生。市民可以通过登录盐城新闻网(http://www.ycnews.cn)进行网络投票、拨打电话投票或编发手机短信投票。具体投票方法请登录盐城新闻网(http://www.ycnews.cn)或拨打88166133咨询。
王子纯
人物简述:
2008年1月8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颁奖典礼上,这个身影的出现足以让所有的盐城人感到骄傲。王子纯,这个来自东台,土生土长的农民,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
从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农民,到现如今成为多项专利在身的"土专家",王子纯以一个农民特有的执着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谱写了一曲面向新世纪、面向未来的奋进之歌。
国家科技大会上的这个身影,足以说明王子纯对科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谁说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新时代的农民他的心有多大,舞台就能有多大。
卢克松
人物简述:
卢克松,男,58岁,富安镇人。
昔日的黄海滩上,拓出了3.5万亩桑园,使东台市富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桑茧第一镇”。当地蚕农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就是带领他们致富的卢克松。
在老卢的工厂里,一台先进的电脑织机相当于5万名织娘的工作量,生丝、绸缎从这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富安已成国内最大的优质丝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的10%。外商要买富安生丝,价格由富安定,货款还得提前个把月打来“排队”。
富安蚕丝也遇到困难。1995年,正当富安桑蚕业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国际蚕茧价格却一路下跌,不少富安农民举起了砍桑的斧头。身为富安茧丝绸集团的“掌门人”,卢克松坚持要保住农民致富的“根”,及时出台蚕茧保护价,在市场价降到每公斤6元左右时,他向蚕农亮出每公斤12元的牌价,使富安成为当时全国唯一没有大规模挖桑毁园的地区。农业部领导考察后,称赞这里是全国茧丝绸行业“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日本农协专家曾专门考察富安茧丝绸集团,把电脑数据调出看了又看并到农户家中实地走访。当看到蚕农拿出“二次分配”款的发票后,日本农协的专家禁不住对卢克松竖起了大拇指:“中国有这样的企业来反哺农民,真是难能可贵。”卢克松提出了“二次分配”的新理念,即在实行蚕茧保护价收购的基础上,每年再从公司利润中拿出三分之一,对蚕农进行反哺,被誉为“富安模式”。至今,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做法,使富安茧丝绸集团共向蚕农兑现“二次分配”款5800多万元。
卢克松平素喜欢到穿镇而过的范公堤上走一走,常以修堤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自勉。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桑养蚕,他先后探索、引进和推广了30多个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有的创新做法被编入了大学蚕学专业教材。他还带着40多名蚕桑技术员到外省、市担任技术辅导员,邀请周边地区蚕农代表来富安现场考察。现在,近至海安、兴化、大丰,远至河南濮阳,都有老卢帮助发展的蚕桑基地,一根蚕丝带动了20多万农民发家致富。
汤广宏
人物简述:
汤广宏,男,55岁,现任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一位士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10 年间三次受命于危难,神奇般地连续将梁垛砖瓦一厂、二厂、水泥厂三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并于 1997 年组建盐城磊达集团,发展成苏北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近年来,汤广宏同志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企业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10年时间,连续技改投入15.8亿元,进行了六次重大技术改造,主产业水泥年产量从13万吨扩大到800万吨,2007年实现产销水泥730万吨,销售收入16.36亿元、利税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7%、29.6%、和21%。企业总资产从3443万元增加到16亿元,净资产从1109万元增加到9.2亿元。企业在全国水泥企业中,资产报酬率名列第1位,水泥产量第6位。企业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建材行业先进企业” 、“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和“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他自已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成长苏商50强”、“全国兴村富民领军人物”和“江苏省劳动模范”、“优秀GCD员”、“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1997 年以前,磊达公司水泥生产能力只有 10 多万吨,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企业。组建集团后,汤广宏立志要把磊达建成国内同行业的一流企业。1997 年,投入 900 万元先成了水泥两条老生产线的配套工程。使年生产能力由 12 万吨扩大到 30 万吨,首次超过了设计能力。1998 年,投入 1700 万元,仅用 100 天时间,新上了第一条 30 万吨高标号水泥生产线,使年产水泥能力扩大到 60 万吨。1999 年,投入 1400 万元,仅用 70 天时间,又新上了第二条 30 万吨高标号水泥生产线,使公司年产水泥能力提高到 90 万吨。 企业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吨水泥生产成本下降 14 元,一举成为盐城市水泥行业的龙头老大。自己富了,也没忘记反哺社会,汤广宏多年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他以个人名义先后向梁垛卫生院捐款140万元,向梁垛敬老院捐款70万元,企业投资近1400万元改造扩建东台市人民公园和先后捐款数千万元为梁垛镇修桥铺路、安装自来水、有线电视等,高票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成为盐城市历史上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家和2007年度唯一被表彰的人和事。
汤红霞
人物简述:
汤红霞,女,32岁,东台新街人。
2008年9月14日晚19时30分,北京残奥会女子铅球F12/13级决赛在国家体育馆鸟巢进行。来自东台市的残奥选手汤红霞发挥出色,以12米69的成绩夺得桂冠,为中国获得第62枚金牌。这也是盐城市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她曾有双明亮的大眼睛,看蓝天白云,看芳草青青。世界在她眼里是那么的美好。她从小热爱体育,母校至今保留多项纪录。中学毕业考入师范体育专业。1995年毕业,又顺利回到家乡做起十分喜爱的体育老师。先后在东台市新街镇新海小学、新海联中、新街镇小学任教,先后担任体育课和数学课等课程。人生路可谓顺风顺水。但,命运偏偏总开天那么大的玩笑。2003年汤红霞不幸患上了视网膜脱落症,无法根治。后半生将与黑暗为伴。2004年,汤红霞不得不因失明而离开心爱的讲台。人可能会残疾,但不能成为残废。她相信黑暗中总有一个窗口通向光明,她发誓打开这扇窗口。她选择了自己心爱的残疾人体育运动! 2006年,汤红霞获江苏省第七届残运会铁饼和标枪两项冠军、铅球亚军。后她被选拔到省集训队集训,代表江苏省参加2007年全国第七届残运会,荣获铅球和铁饼亚军、标枪第三名。在2007年巴西世界盲人锦标赛上获铅球第五、铁饼第六,在2008年克罗地亚田径公开赛上勇夺铅球和铁饼两枚金牌。经过层层选拔,汤红霞入选国家残奥集训队集训参加北京残奥会冲击奖牌。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超越自我、挑战人生的时代精神,让汤红霞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和江苏省劳动模范。汤红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超越了自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精湛的运动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做了自己生命的主人。
杨正官
人物简述:
杨正官,男,53岁,现任东台市新曹镇司法所长。一位黄海之滨的普普通通的司法人,一位“和谐绿洲”的忠实守望者,担任司法所长七年多来,以一个GCD员的无私胸襟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在新曹镇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7年来,他倾心普法,坚持每月一期法律法规广播讲座,先后举办普法讲座上百场次,累计受普法人群达10多万人次;他用心调解,靠着一张嘴,两条腿以及自己娴熟的调解技巧和丰富的经验,直接调处各类疑难复杂民间纠纷200多起,化解了众多的民间纠纷;他真心帮教,感化了一批“顽石”,帮教了一批“浪子”,接手的100多名帮教安置对象和2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都走上了自食其力之路,无一人重新犯罪。他多次获评市、镇“优秀GCD员”、受市司法局连年表彰并为他记功;2006年省司法厅授予他为全省“十佳人民调解员”、“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先进个人一等奖”,省人事厅、司法厅联合表彰他为“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他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08年他被盐城市市委、市ZF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所在的司法所成为江苏省首批“规范化司法所”,所在镇连续3年被表彰为市、县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
周存英
人物简述:
周存英,女,已故,东台市东台镇人。
18年前,孩子刚过周岁,丈夫因一次意外躺下,一躺就是六千五百多天;18年中,妻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爱,拯救了这个奇特的家庭;18年后,妻子因劳累过度,身患血癌。
2005年11月16日,一封求救信牵动着《东台日报》社全体员工的心,写信的是一位残疾人,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他的妻子周存英。报社记者随即进行深入采访,由此牵出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周存英是东台镇汪舍村一名普通农民,18年前,她的丈夫薛宝存因建筑工伤导致颈部以下瘫痪,从此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当时,年仅26岁的周存英哭成了泪人,有人劝她:“你还年轻,不能一辈子守着个残疾人。”她也曾有瞬间的动摇,但丈夫是个好人,平时总是处处关心她、体贴她,在他遇到不幸之时,她怎能弃他而去?从此,周存英毅然辞去了村办厂的工作,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在丈夫受伤至今的6812个日日夜夜中,周存英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夏天,她把丈夫从床上抱到睡椅上,并买来一台摇头电扇放在丈夫身边。冬天,她又借钱买台取暖器,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5℃左右。即使刮风下雨,她也要到五里路外的镇卫生院取药拿针。丈夫大小便失禁,她要天天为丈夫端屎端尿。丈夫便秘,她没钱用开塞露,就用手一点点地将大便掏出来……在周存英的精心照料下,薛宝存胳膊能伸展了,胸部也恢复了知觉。
丈夫的病情好转了,而周存英却累倒了,2005年11月初,周存英被诊断患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亲友们凑起部分钱,让她住进了医院。昂贵的医疗费让无力担负的丈夫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然而,他不甘心他的好妻子就这样等待死亡的降临,抱着一丝希望,他向《东台日报》社发出了求救信。
一个好人引来一群好心人的关爱。白衣天使慷慨解囊,在周存英入院的当天就捐献200多元;机关干部职工纷纷行动,你100,我200,你捐衣,我捐鞋,向周存英伸出了援助之手;普通市民来到医院,捐出800元,嘱咐她“珍爱生命”;还有老师、学生、电工、农民、七邻八舍……一笔笔饱含爱心的捐款向这个不幸的家庭汇聚。虽然,大家的爱心没有能挽留住好人周存英的生命,但周存英事迹本身就让人感动,爱心的传递、感动着的感动更值得发扬光大。周存英事迹一度入选2005年度苏宁电器与《扬子晚报》联合发起的2005年“情动江苏大倡选”活动,同年被评为2005年度东台十佳文明新事。
崔卫香
人物简述:
崔卫香,女,24岁,弶港镇沿堤村女青年。
1985年4月,刚刚出生不久的她被弶港镇沿堤村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童年的卫香是快乐的,养母无私的关爱、悉心的呵斥,让她快乐地健康成长。天有不测风云,在小卫香15岁时,养母因摔伤导致颈部以下瘫痪。面对失去自理能力的养母,她毅然放弃学业,用一颗感恩的心,独自侍奉养母,用稚嫩的双肩撑起苦难的家,尽情诠释着“真、善、美”的人间真谛!多年来,小卫香信守誓言,吃尽辛苦,无怨无悔。在养母的指点下,勤劳的她学会了科学种田,养家糊口的重任担当得毫不逊色;在感恩的召唤下,善良的她懂得了精心护理。每天,她要给养母端茶送水、喂饭喂药、翻身擦洗、换洗衣服。一天两次热敷,她个子矮、力气小,拉不动养母,就用身体扛着妈妈,艰难地腾出两只小手去倒热水、挤毛巾,一点一点地帮妈妈洗敷身子。处理瘫痪妈MD大小便就更难了,小便只能挂尿袋,大便经常要用手抠……这一做就是9年多,3000多个日日夜夜,她从没说声苦、道声累。为了给妈妈添一张能自由升降、可以推出去活动的专用床,她起早贪黑学种棉花,增加收入;为了便于妈妈及时叫醒她,她将自己的辫子拴到妈MD手上……孝心感动上苍,真情终有回报。如今,养母的病情稳定并稍有好转,原先不能动弹的双手,现在又能重拾针线,躺在床上织毛衣了。崔卫香的事迹在邻里乡间被传为美谈。女大当嫁,今年,崔卫香迎来了自己的爱情,她与邻村梁垛镇安洋村青年丁琴喜结良缘,并带着养母一齐出嫁,有了家庭的她没有抛弃养母,而是继续着她的感恩之举。崔卫香的事迹引起了广大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日报》先后刊出一组如《感恩的心》、《东台农家女崔卫香出嫁带着瘫痪养母出嫁》等感人文章;《江苏教育电视台》几次回访,让真情传遍大江南北。崔卫香事迹还被评为2006年度东台十佳文明新事。
崔广明
人物简述:
老木匠崔广明创办家庭“军史馆”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东台市弶港镇一处民办家庭“军史馆”面向社会开放。“军史馆”的创办人崔广明老人,每天热情周到地接待着一批又一批驻地官兵、民兵、中小学生和渔港干群。
崔广明老人是东台市弶港镇的一位老木匠,也是“铁的新四军”的见证人之一。缅怀历史,需要形象载体。08年初,崔广明师傅与老伴王桂英议定,在原定“晚年红色工程”中,集中精力时间搞出一个“家庭军史馆”,再现“海军起锚地”,再现“海上生命线”,再现军民鱼水情……,让子孙后代铭记那段血染的历史,懂得隔冥胜利不易,江山得来不易。
目前已在“家庭军史馆”布展的木雕艺术品包括:“海上生命线”、“日本兵入侵弶港龙王庙”、“新四军与渔民群众亲如一家人”、“沿海根据地海仔牛军运车队”、“独轮车支前忙”等实景模型,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的实景模型,令观赏者称奇叫绝。尤其是“军史馆”中陈列展出的3艘形象逼真的“51号兵站红帆船”模型,更加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参观者。
崔广明老师傅在10多岁时就跟随父亲为新四军海防团修造海上作战用船,后来又钉造过渡江作战、渡海支前用船。他对GCD、对人民军队、对红色历史有着深厚的情缘,他常说:“GCD缔造人民军队打江山,又指挥人民军队守江山,宣传好党史、军史是我晚年的最大心愿”。他拿出晚年生活费,创办起全国首个家庭“军史馆”,受到了军内外各方面的关注重视。今年9月11日,原海军北海舰队政委陈先锋中将、原海军南海舰队副政委胥肖野少将、原海军潜艇学院副政委刘清仁少将、原海军上海博览馆馆长杨德昌大校在东台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鲍宇和东台市党史办主任杨爱国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弶港看望慰问了崔广明师傅,感谢他热爱国防事业,关心军队建设的高尚情怀。《新华日报》的《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栏目》以“红帆船”为题;《中国国防报》以“51号兵站鲜为人知的故事”为题,报道宣传了崔广明师傅的感人事迹。
覃敬明
人物简述:
三峡移民覃敬明成致富典型在全国巡回报告
覃敬明,男,58岁,重庆云阳人,现迁居东台市三仓镇新五村。
“为了三峡工程早日建成,我再也不做倔老头子。”当覃敬明在中宣部、国务院三峡移民办组织的“百万移民、感动中国”——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上说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2001年三峡工程建设,上级动员他配合三峡工程建设,迁移到江苏,他却成了反面典型“钉了户”唱起了反调,坚决不从,人称“倔老头”。移民到东台之前,覃敬明的生活安逸有余:早上出门子,中午吃馆子,晚上数票子。当时,乡里、村里的干部来动员外迁,他连家门都不让进。2001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江苏省东台市参与对接,看到那一望无际的肥沃平原,水清叶绿的田原风光,他彻底动心了。
为了主动适应新家的生产生活,他虚心向周围群众学习生产技术,在移民中率先发展养猪、种植大棚青椒。2004年出售生猪500头,年收入5.5万元。一跃成为三峡移民中的种养大户、移民致富的带头人,目前他正向年出售生猪1000头的目标迈进。他还主动帮扶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的移民,指导他们发展生产,促使10多户移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他带头遵守村规民约、法律法规,主动协助镇村干部做好移民工作,成为守法致富的先进典型。2005年4月,他被国务院三峡建委表彰为外迁移民先进个人,当年9月份入选由重庆市委组织的三峡移民精神报告团,进行巡回报告。2006年4月,覃敬明又参加了由中宣部、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委组织的三峡移民精神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报告,并被重庆市委评为三峡移民精神全国宣传活动先进个人。为了让三峡工程早日建成,120多万三峡移民响应党中央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作出了巨大牺牲,并形成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这就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931 1982年东台嵇东村成为全国第一个文明村
1982年,地处苏北平原里下河地区的东台市时堰镇嵇东村在全国率先创建文明村。如今,这里党风正、民风淳、村民生活殷实、人人思进、社会稳定。
当年,东台市嵇东大队党支部领导社员开展创建文明村、评选文明家庭的活动,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迅速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推动了农村大好形势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这标志着110多万东台人民迈开了追求现代文明的步伐。嵇东全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932 东台首开全省“十佳文明新事”评选先河
1989年,东台在全省率先开展“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这项活动面向社会,扎根最基层。多年来持之以恒,常评常新,越发成为广大干群学习身边典型、弘扬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成为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项目和特色品牌。
“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连续20年坚持不断,共推出的助人为乐、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尊老敬老等各种文明新事12586件,并评选出一大批群众参与度高、实际效果好、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其中,离休干部梅寿芝坚持18年在海边义务植树的先进事迹,在2000年度省“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中荣登榜首。
933 东台实小情暖夕阳雏鹰助老
1993年的春天,该校四(2)中队的几名队员自发为家住学校附近、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洪和珍扫地、做饭、洗衣服,此举得到中队辅导员詹小华老师的肯定与支持。从此,无偿帮助洪和珍老人成了四(2)中队队员们固定的“课外作业”。10多年来,四(2)中队的班主任换了一任又一任,但老师和孩子的身影从未在老人家消失过,先后有1000多名师生参与了这场跨世纪的“爱心助孤”大接力。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10多年来,通过四(2)中队的真情感召,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班级和个人参与其中,在实小形成一种乐善好施、济贫帮困的良好道德风尚。同时,不少学生家长也加入到了这场爱心接力。
2007年底,学校放大爱心助孤的品牌效应,在全校推出以“关注民生、共建和谐”为主题的“雏鹰助老、情暖夕阳”爱心大接力活动,征集到1128位孤困老人的档案资料,经过比较、查访,最终筛选出了100位老人作为该校各班级结对的帮扶对象。
“雏鹰助老、情暖夕阳”爱心大接力,将是一场无休止符的爱心传承。它把实小师生的关爱传递给爱助的孤困老人,让爱的亲情温暖孤困老人的同时,也给实小师生传输了爱的力量,这个力量拨动了社会爱心的齿轮,使爱的动力不断地传输、不断地增强下去,汇成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动力。
934 东台在全国首开农村道德评议先河
东台市共有392个村,村村都建立了农民道德评议会。评议会通常由7至9人组成,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会长,群众推荐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其他群众代表担任评议员。村党支部审查批准并发放聘书,并对评议员及时培训,努力提高评议员的素质。评议员以德律己,不计报酬,实行义务评议。他们既是道德建设的宣传者,更是道德建设的引导者,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目前,全市共聘请村级评议员3300多名。评议会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订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中那些法律管不到、行政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人和事、言和行进行评议,教育引导农民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文明新风。
2002年东台市“村村建立农民道德评议会”的做法,得到了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宣部《决策参考》、《宣传信息》均予以刊发,中央和省内外1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东台镇将这一形式引入社区创建,在街道、居委会开展“点击人和事,评说是与非”的道德点评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935 东台“亲情每一天”情暖万家
为克服以往大多集中在重要节日探望关注特困群体的做法,构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2006年,东台市开展“亲情每一天”活动,积极引导该市近400个行业和单位从年头到年尾,按照市里指定的日期依次走进福利院、敬老院,走近特困家庭、特困学生,给予亲情关爱,以达到让全市孤寡老人、特困儿童等弱势人群每天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享受到人间真情的目的。
936 周黄村成立苏北首家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的合作社
2006年1月,东台市溱东镇周黄村成立了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的农村社区富民合作社,将村所有农业用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或发包、出租,以每年产生的效益按股分红,这是苏北首家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的富民合作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