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60|回复: 2

天鹅村的传说

[复制链接]

2363

主题

38

好友

422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0 11:15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生肖蛇 大红鹰盾勋章 一城霸主勋章 六角金架勋章 炫彩一击勋章 传承史官勋章 无私献爱勋章 点火大王1000

    发表于 2013-10-17 21:00:22 |显示全部楼层
    鲤鱼吃红豆饭(之一)
    天鹅荡位于南沈灶镇天鹅村,这里地势低洼,一遇大水,这里就成一片泽国。话说在老粱垛河与天鹅村交界处有一条东西南北向的十字河。每逢发大水,这里都有成趟的鲤鱼往大海里去,连天鹅村的草荒田里到处可见鲤鱼在荒草地里游弋。这些鲤鱼乌黑的脊梁、金黄色鳞身,翘翘的嘴唇,红红的尾巴,煞是可爱!话说在这十字河的南端有一住户,长期以网簖扳罾捕鱼为生,每天都有为数多少不等的进项,小日子倒也勉强过得去。
    话说这年的7月份,又是发水时间,老粱垛河里大水漫岸,不时地还有鱼儿跳到岸上。这天傍晚,渔民的鱼棚里来了一位老人,只见他,长须飘飘,头发花白,满脸红光,精神矍铄,气色非凡。这位老者告诉渔民:近来发水,鱼儿纷纷从里下河水乡游向大海,你这里是鱼儿必经之地,你何时放网收网要把握好,切记住千万要放走第一条鱼。渔民高兴地答应了,并收拾了韭菜炒百页,酸菜豆腐汤等几个农家菜招待这位老者,主食是红豆粯子饭,还喝了一点自酿的大麦酒。
    翌日凌晨四点,天还未大亮。守在十字河口的渔民,看到水声哗哗,成趟的鱼儿浮上水面,有的还不时跃出水面打个漂亮的水花。凭着多年的经验,渔民透过朦胧的晨色,观察游经此地的鱼儿都是一趟一趟的,发一笔小财的机会到了,此时不收网还更待何时?他忘记了上一天晚上对老者的承诺。于是,他熟练地收紧扳罾的纲绳。乖乖,满罾的鲤鱼活蹦乱跳,条条都在两斤以上。
    他捉住第一条大鲤鱼,准备中午好好地慰劳一下自己。当他剖开鱼腹时,顿时惊呆了:鱼腹中有红豆饭。莫非这条鲤鱼就是昨天的那位老者?他鱼也不敢吃了,连忙秉烛装香,对着大海的方向拜了三三九大拜,以表忏悔和祈祷。人们认为这是龙王扮演的鲤鱼,于是便在十字河口不远的一块高垛子上,建庙一座,曰之“龙王庙”。后来庙拆了,天鹅村的人们还习惯地把这里称做“龙王基”,后来的人们还在这边建起了“龙王学校”。
    “天鹅荡,天鹅荡,十年就有九年荒”(之二)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当这里还是一片水荡和草地的时候,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来两只白天鹅。两只天鹅一雌一雄,是一对天鹅夫妻,荡里面有着丰富的鱼虾,海鸥、白鹳等以鱼为食的水鸟与白天鹅夫妇和谐相处,无人打搅。天鹅们在这个水荡里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它们的生活倒也其乐融融。可是随着陆地的不断变迁,这里的水开始退去,退去水的地方与周边的陆地相比,就成了一块块低洼的荒地。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天鹅专落鱼米乡。”天鹅夫妇在失去了食物来源后,终于决定带着它们的子孙离开这曾经养育了它们多年的地方,据说飞到今天的台城方向去了。江苏东台市南沈灶镇天鹅村由此得名。
    据水利部门测量,这里的地面真高只有2.9米。由于地势低洼,这里很少人居, “野鸭荡”“鱼戽口”“放牛场”等地名就是对当年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据说这里曾经有“取鱼就到鱼戽口”的说法。“天鹅荡,天鹅荡,十年就有九年荒,大水一到白汪汪,太阳一晒冒盐霜,熟不长粮荒不长草,专长盐蒿喂猪羊”的民谣就是说的当时遭受水灾时的情景。“大水齐腰膀,小水齐锅膛”。1952年发大水,一位叫沈日高的农民在河边做了记号,一天向大海退水只有一铜板厚。
    “抬头碰中脊,甩手碰后壁”(之三)
    解放前,天鹅村的群众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棚,没有砖墙,只有芦柴壁障和垡头墙,个别农户甚至住的是卷棚。农民住的这种草棚又低又矮,面积又小。农民诙谐地形容这样的住房是“草棚矮又小,进出要弯腰;抬头碰中脊,甩手碰后壁。”地势的低洼,水灾的频繁光顾,使这里的老百姓度过了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艰难时期。
    刚解放时,天鹅村荒田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没有一块“周正田”,土地七零八落,坑洼不平,沟沟塘塘多,现在的天鹅村八组就有沟塘坳脑25个。在1947年、1952年、1953年发大水期间,天鹅荡的面貌还依旧。村内虽有东港河、西港河、老梁垛河,但是排水严重不畅。每逢大水,家家打起“无塘坝”,用粪桶、粪舀子把家中水往外刮。船能撑到门前场边上,“大水齐腰膀,小水齐锅塘,带着36根讨饭棒,扶老携幼去逃荒”。遇有灾荒,群众卖光了好田,甚至连家中的用具也都卖光了。当时8组沈帮官家中“用具无一样,只有一个洗脚桶,洗衣洗脸盖锅上”。农民吴兴如是天鹅村里的穷得出了名的佃农,60年代中期,他曾经参加过东台市贫下中农忆苦思甜报告团,在全县各公社做过多场巡回报告。他家就住在荡里,他所在的官棚村就有13.5根讨饭棒,72户逃过荒。史玉才在解放前,全家人都讨过饭;朱兆林全家长年在外讨饭不归。人们穿的衣服颜色单调,基本都是青色和蓝色主宰,有的人家甚至老子和儿子轮流穿一条裤子,冬天穿的棉裤,到春天把棉花一扒,改成了夹裤;每逢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这里的人们把榆树皮都剥光了,吃野菜皮糠,吃得大便不通畅。天鹅村在五六十年代的境况在当时全国千千万万个村中极有代表性。
    500幢楼房见证天鹅展翅(之四)
    住房的变化是天鹅村变化的一个见证。这里“五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八十年代住瓦房,九十年代加走廊,新世纪里建别墅住楼房。”如今的天鹅村有500户拆掉七八十年代的瓦房,建起了别墅式楼房。村里屈指可数的几口草房和瓦房则成了“教育房”。还有的子女在台城、盐城、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买房的就没有计算在内。
    “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这是58年大跃进期间,这里的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当时不少群众还抱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哪年子的事?可是时间过去了50多年后,这些在天鹅村都已经变成了美好的现实。该村是全镇首个“百部电话村”,电话现在基本上家家有,手机、小灵通、移动之家更是走进了天鹅村的家家户户。据村原党支部书记史仁余回忆,1986年,天鹅村只有两台黑白电视,一到晚上,这两台电视主人的门前场上都坐(站)满了人;可时隔没几年,天鹅村在全镇率先完成了“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村党总支书记龚建华告诉我们:从去年开始,村里又将原先的舌簧喇叭全部换成了调频广播,400多农户装上了数字电视。
    改革开放的春风助天鹅振翅高飞,建国64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天鹅村干群刻骨铭心,他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天鹅必将更加扶摇直上,天鹅村群众的小康梦必将成为美好现实!

    249

    主题

    51

    好友

    4527

    积分

    版主

    东论东邪

    Rank: 7Rank: 7Rank: 7

    该用户从未签到

    魅力王子勋章 大红鹰盾勋章 魔法钻戒勋章 心莲怒放勋章 六角金架勋章 生肖猴 点火大王1000

    发表于 2013-10-17 23:18:05 |显示全部楼层
    讲故事的。。。地名的来由
    笑傲江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7

    主题

    23

    好友

    62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18 14:51
  • 签到天数: 540 天

    [LV.9]以坛为家II

    东台义工 生肖龙 魔法钻戒勋章 煽风女王1000 绝世好妈

    发表于 2013-10-18 18:13:42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老人们讲过去天鹅荡十年就有九年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7

    积分

    弱不经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2 08:49:2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15

    积分

    花拳绣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2 08:53:22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15

    积分

    花拳绣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2 08:54:4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7

    积分

    弱不经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2 08:58:1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东台网 ( 苏ICP备12002408号 )

    GMT+8, 2024-3-29 21:57 , Processed in 0.14919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